王亚伟概念股, 渐渐“走入”流言“漩涡”
王亚伟怎么了?
这恐怕是过去三天里,投资界最关心的话题之一。
在脱离大众视野近十年后,王亚伟再一次被卷入一场传言之中。此次的传言来势汹汹,且涉及“多位业界大佬”,一时占尽市场“眼球”。
不过,除了网络流传的一张所谓的“王亚伟朋友圈截图”(下图)外,至今,王亚伟和所在机构对之都没有官方回应。
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状况。
作为曾经的“公募一哥”、基金业25年来最具品牌效应的基金经理之一,王亚伟的后半段公募人生,曾和各种传言相伴。
包括:被平台集中资源“造神”,涉入感情纠纷,各种投资“神迹”,以及屡屡传出的被立案调查传闻。
但这些传言中的绝大多数,之后都被一一证伪,并成为王亚伟卓越“独善其身”能力的证明。
随后就是,王亚伟在私募界的十一年。
直至2023年6月3日,传言再次袭来。
当那把“十年未舞动”的“传言之剑”再次转动,曾经“片叶不沾身”的一哥,还能否就此一笑而过。
王亚伟是中国二级市场的明星人物,但他不是一开始就注定搞金融的。
1971年9月出生的王亚伟,高中是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就读的,这位处女座的男生,很早就展现出了理科和计算方面的天赋。
1989年,王亚伟参加高考,以安徽省高考理科状元的身份考中清华大学,就读于王牌的电子工程系。
他在大学本科期间,对证券投资(炒股票)发生了浓厚兴趣,借助于当时的机制,他选修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企业管理双学位,并在毕业时获得了双学位。
这在当时的清华,是比较少见的。
1994年,王亚伟以清华大学双学位毕业生的身份毕业,没有继续深造,而是加盟了中信旗下的中信国际合作公司。
其间的工作内容,公开表述为商务,但据说也涉及过一些投资(当时此类公司的常态),但这些细节都无法被证实。
1995年,对王亚伟是非常关键的一年。
那一年,他进入华夏证券(今中信建投证券)东四营业部,正式跨入证券行业,而且遇到了他事业上真正的“伯乐”——范勇宏。
范勇宏是时任华夏证券东四营业部的总经理,30出头,已是京城的证券“少帅”。
他领衔的华夏东四营业部,短短两三年间就成功过超过全国所有营业部,成为中国交易量的第一名。
东四“夺冠”次年,王亚伟加盟营业部的研究部。
根据范勇宏的回忆,王亚伟面试时给他最大的印象是平和、淡定、俭朴。
据说,他早年全家人住在半地下室内,但依旧不改干活认真负责,积极进步的态度。
王亚伟入职后,参与研究部的日常咨询服务,这个工作类似于“股评”。由于他为客户推荐了一些好股票,一年之后王亚伟被擢升为营业部研究部经理。
王亚伟在范勇宏的领导下,很快获得了更多的发挥机会。
有一天,范勇宏对王亚伟说:我在营业部做股票自营赚了2000多万元,你就接着负责这2000万元的自营账户吧。反正是赚来的钱,尽量不亏损就行了。
这在当年是允许的,早年的营业部有各种业务权限,上述权限直到2000年前后,才在一次次的整顿中被上收。
但当年的A股操盘实在是个难度很大的活儿:急起急落的市场情绪,突发的政策,都考验着操盘者。
某种程度上,在那个A股的“蛮荒”年代,研究基本面不是最重要的,揣度市场情绪,博弈对手心理的交易能力才是关键。
而王亚伟在这期间的发挥据说非常稳定,体现了很高的交易天分。
1998年,中国股市的低迷一年。
但在这种低迷之中,一场大的变革正在酝酿。
规范后的公募基金业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一场场会议、一次次培训、一批批外国专家都被集中起来,为“新基金”的诞生而努力。
作为当年的三大国有证券公司之一,华夏证券被赋予牵头设立一家基金公司的职责,而牵头人就是时任华夏证券总裁助理的范勇宏。
当年,证券公司是收入明确的好岗位,基金公司则是盈利前景不确定的新行业。但在范勇宏征询王亚伟的意见,是否愿意一起去筹建基金管理公司。王亚伟非常得体的毫不犹豫的回答说——您觉得行,我就跟您去。
至此,日后业界极其瞩目的投资上下级——“范王配”,一把“锁死”。
早年的公募基金业被誉为在“乱石滩”上“盖大楼”,在一片恶炒题材和坐庄跟庄的氛围中,搞价值投资,难度极其大。
作为“老五家”之一的华夏基金,在1998年运营的第一支封闭式基金兴华基金就是如此。
王亚伟是兴华时任的多人投资管理小组成员之一,也在其中一同摸爬滚打,积累经验。
他当年曾描述了一个“惨痛”的投资经验,1998年某白酒股上市,王亚伟对之非常看好,于45元处抢先建仓逾3000万,很快就挣了40%。
但由于过于乐观,王亚伟在痛饮该白酒后,把目标价锁定在一个过高的价位,最后导致与巨额利润失之交臂。
但总体看,包括基金兴华在内的首批基金,业绩表现非常突出。
在与市场内的投机力量几度争夺后,最终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投资力量,逐渐成为股市投资的主流思维,并推动了公募基金下一个高峰的到来。
随着2004年,公募基金的第一个募集高峰到来,王亚伟的投资却有渐渐步入“困局”之感。
一方面,他出任投资总监,需要对公司的整体投资业务负责。公募、社保组合一个个难题,需要他不断去救场。
另一方面,他个人灵活、谨慎、注重交易和避险的投资方法却在日后大开大合的价值股行情中并不完全适应。
从2003年到2005年,王亚伟的投资考验越来越大,状态越来越差、同时,在投资团队内部,也不断有新的基金经理开始冒尖,并超越出来。
2005年9月,王亚伟终于接受公司安排,脱产去美国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留学三个月,彻底放下A股市场。
而这个由监管部门发起,各家公司参与的培训项目,显然帮助当年的理科状元找到了“如有神助”般的感觉。
2005年末,王亚伟“学成归国”,辞去投资总监岗位,专心接手华夏大盘基金。次年一季度,该基金组合直接冲上行业前列。此后,王亚伟开始了很长一段的“投资神迹”。
2006年,牛市开启,华夏大盘基金收益超过120%,进入行业前10%。
次年,王亚伟充分发挥灵动投资周期股、挖掘冷门股和重组股的突出技能,以超过226%的收益率斩获全市场冠军。
2008年,王亚伟又在公司的支持下,迅速降低仓位,最终华夏大盘斩获年度第二名。
2009年,华夏大盘再次以超过116%的收益获得冠军。
三年内两夺冠,一亚军。这样的业绩在公募基金业内属于“史无前例”,至今也是“后无来者。
华夏大盘就此封神。
随着王亚伟的神奇业绩的出现,业界对于该基金和华夏整个公司的产品都出现了极大的热情。
这种热情,在华夏大盘基金长期关闭申购后,更是逐渐进入一个“神话”的局面。
业内出现了所谓的,王亚伟概念股(王亚伟买入的个股)。一旦这个概念股名单出现新名字,该股很有可能出现多个涨停。
这种神秘力量甚至波及到王亚伟的调研纪录。当年,东北某上市公司,在传出王亚伟可能将前往调研的消息后,也迅速出现连续涨停。
而同时,对于王亚伟是凭什么挖掘到这些投资机会的猜测也有很多。
业内有:平台力量说,内部消息说,神奇本领说等等。而这也导致了更多的传言和不太好的揣测出现。
王亚伟公募事业后半期“如蛆附骨”般的伴随着很多传言,都在这个阶段。
2012年,王亚伟在各种压力夹击下,正式宣布离开“公募”,至此一代投资“大神”告别公募江湖。
他创立的千合投资,第一期产品列出了2000万元的投资门槛,依然额度被一抢而光。
一度业内不少FOF私募产品,以其中有少量千合资本产品为荣,并大卖而特卖。
而王亚伟则坚决的沉下身去,再不公开发声。
印象中,唯一的例外是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期间,王亚伟站出来对A股的长期价值表达了正面看法。
王亚伟似乎真的摆脱了当年“重荷在负”的局面。
但这种静默还是被打破了。
几天前,网络社交平台突然流传出一张图片,直指相关知名投资人、投行人和前官员共同“卷入”一场调查之中。王亚伟的名字也在传言之中。
但“事情”的发酵是一步步发生的。
传言流传出不到24小时,就迅速发酵成为业内的热点。
也几乎是同时,传闻中的业界大佬刘某,两次发布朋友圈予以“澄清”,由于她的业界好友颇多,这个澄清的消息迅速传开。
亦在传闻之中的王亚伟则似乎“恬淡”的多。
大约是24到48小时之间,社交媒体传出一张所谓的“王亚伟的朋友圈”图片。
但该张朋友圈图片的真实性,相关信息是否真是其自己发送的,以及王亚伟本人的真实状态,目前为止,外界没有获得任何“确定性信息”。资事堂几度联系王亚伟的周边人,也未获得确定的答案。
古语称:美人迟暮、英雄末路,是“强人”最大的悲哀。中国的A股市场尤其“新陈代谢”惊人。
下一篇 方直科技股票股吧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