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一年创造了82.7万亿GDP,相当于5.9个俄罗斯、7.7个英国、11.4个韩国,也相当于我们改革开放头20年名义GDP的总和。随之而来的是国民购买力的惊人提升。
2019年,中国人买下了13.4万亿的新房子,平均每天成交超过360亿元,一个星期的交易额几乎相当于日本一年。有人说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房地产销售量最大的一年。
2019年,中国的汽车销量接近2900万辆,占全球的30%,已经连续8年稳居世界第一,相当于第二名美国的1.7倍,日本的5.5倍。
中国的人均智能手机保有量即将达到13亿,几乎人手一台智能手机,排名第二的印度还不到中国的一半。
中国家庭的户均资产,在2016年就已经超过100万元,并且还在以接近10%的速度增长,百万富翁这个概念早已像当年的万元户一样被时代抛弃。
财富的收入结构变了,以前主要是工资性收入,未来主要是投资性收入。中国人四十年前还没什么积蓄,只能靠工资性收入,大家关注的是一年赚多少新钱,现在逐渐有了积蓄,投资性收入就变的越来越重要,人们更关注过去的老钱能生多少新钱。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仅增长8.7%,而人均财产净收入大幅增长11.6%,尤其对很多新中产来说,投资性收入可能早已超过了劳动性收入。中国的家庭户均资产在100万以上,而人均工资性收入只有14620元,户均工资不到5万,也就是说,对大部分人来说,只要把投资的收益率做到5%,就可能会超过你的工资收入。财富的支出结构变了,以前主要是消费性支出,未来主要是投资性支出。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恩格尔系数,指的是基本的食品消费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重,中国的恩格尔系数已经降到30%以下,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在解决温饱之后,人们的大部分收入,需要去做广义的投资性选择。如果你有2000块,你是提前换点美元为出国旅行做准备,还是买一瓶茅台酒等待升值?如果你有20万,你是在大城市租几年房子,还是借钱在老家买套房子?投资在生活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也意味着通过投资,改变人生轨迹的几率也越来越大。当然,这种改变既有可能向上提升,也有可能向下沉沦。尤其是未来十年,越来越多的机会和风险将从身边闪过,如何用合理的投资方法,去管理好自己的财富,成为大多数人需要考虑的常态问题。如何才能做出一个理性的选择?唯一的方法是建立独立专业的投资体系。巴菲特曾经说过一句话,假如你有大量的内部消息,一年之内你就会一文不名。就是说如果你老是依赖内部消息,而不去独立思考,早晚会全部亏掉。投资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优秀的投资者不在于获取多少消息,而在于对任何消息、任何事件都可以用专业的投资思维去处理。投资的核心技术不是追求收益,而是如何控制风险,成功的投资者,一定是优秀的风险管理者。风险管理的核心就两个:一是在事前留好安全边际,二是在事后及时止损。美国共同基金之父罗伊·纽伯格,之所以能连续68年不亏损,就是因为他在投资中严格执行10%的止损原则,这让他成功避开了历次股灾,包括1929年和1987年的两次世纪大股灾。查理·芒格说过,如果你从我们的投资决策里,剔除掉最好的那15个,我们的表现其实非常一般。翻开大师们的投资历史,并不是他们百发百中,只不过把握住了几个关键机会,一战成名。在生活中也是一样,10%的选择可能会决定你90%的人生,关键时刻要一鼓作气。投资过程必然充满诱惑;巴菲特的启蒙老师本杰明·格雷厄姆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牛市是普通投资者,亏损的主要原因。”因为每当牛市的时候,很多投资者就禁不住诱惑,盲目追涨,最后被套在山顶上。巴菲特很早就开始赚钱,但他99%的财富来源于50岁以后,中间也经历过很多,像乐购这样失败的投资案例;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直到80多岁还在不断学习。美国对冲基金教父达利奥说,我们要做一个“专业的犯错者”,每个人都会犯错,但什么叫专业呢?就是能不断地从错误中反思,保证不犯同样的错误。投资世界是最公平的地方,你如果做对了,可以获得收益;但如果你做错了,一定会受到损失;这其实是一种市场化的纠错机制,可以让你更有效地,学会修正自己的错误。投资本质上是一种不断突破自我、提升自我的修行;而专注于投资回报的专业投资机构,更懂得用长期大概率获胜的投资方法,来换取收益的空间;为投资者带来长期、持续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