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付万军:努力探索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之路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普惠金融”,普惠金融正式进入党的决议,被确立为国家战略。2015年,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普惠金融概念,该规划成为首个国家级普惠金融发展规划。十年来,在***、国务院的领导下,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多层次、广覆盖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形成,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不断提升,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普惠金融发展模式。农业银行作为发展普惠金融的国家队和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主力军,一直紧跟时代发展大潮,始终坚持服务“三农”,深耕普惠金融领域,与广大小微企业共同成长,努力探索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道路,践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责任担当。
深刻把握中国式普惠金融的价值内涵
首先,发展普惠金融是金融工作人民性的重要体现。***总书记多次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强调“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普惠金融专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弱势群体,旨在为广大小微企业和人民群众提供平等的金融服务。做好普惠金融工作,有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公正金融服务的需求,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这既是金融工作人民性的重要体现,也是让金融领域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重要体现。
其次,发展普惠金融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我国GDP、税收、专利发明、就业等方面占有很高的比重,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创业致富的重要群体,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坚力量。发展普惠金融,将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各类金融服务,支持其干事创业,帮助稳定就业与服务民生,助力提升居民收入水平,推动广大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
再次,发展普惠金融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普惠金融重点服务于小微市场主体,通过金融支持帮助其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提升经济实力和水平,能够有效扩大内需、畅通供给渠道、打通“毛细血管”。发展普惠金融,拓宽小微市场主体融资渠道,有利于打通经济循环堵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实现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促进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进步。
最后,发展普惠金融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点。***总书记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服务“三农”和乡村振兴是普惠金融的应有之义,开展普惠金融服务是帮助脱贫人群增收的关键举措。普惠金融不仅保障了人民享受基本金融服务的权益,也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发展普惠金融,能够通过支持县域小微企业、农民合作社、小农经济主体等群体发展,有效激发农村经济活力。随着普惠金融服务在农村地区的延伸,农民征信体系逐步建立,农村金融基础环境不断改善,这些反过来又可以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努力探索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守金融为民,持续加大“三农”普惠金融供给
农业银行高度重视普惠金融发展,将“三农”普惠战略列为三大战略之首,建立横跨城乡、独具特色的“三农金融事业部+普惠金融事业部”双轮驱动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将更多金融活水引向实体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助力乡村振兴。农业银行充分发挥支农传统优势,坚持把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作为首要任务,实施金融服务种业振兴行动,大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和水利工程建设,助力守好粮食安全底线。聚焦乡村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农文旅融合发展等重点领域,全力支持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和村级综合服务水平提升等工程建设,推动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截至2023年6月末,农业银行县域贷款增量突破1万亿元,粮食重点领域贷款、乡村产业贷款、乡村建设贷款增速均高于全行和县域贷款平均增速。
坚持扶小助微。农业银行认真落实***、国务院决策部署,长期深耕厚植细育“三农”普惠沃土,持续加大普惠贷款投放力度,普惠贷款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服务覆盖面有效扩大。截至2023年6月末,农业银行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超3.2万亿元,是2018年的近5倍;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2.2万亿元,近五年平均增速超40%;信贷支持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等普惠小微群体超320万户,近三年累计为36万户小微企业提供首贷服务;近五成普惠贷款投向农村、七成信贷客户源自县域,切实做到惠农、扶小、助微。
推动惠农利农。农业银行积极落实中央“把普惠金融发展重点放在乡村”的要求,主动下沉服务重心,不断提升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水平。优先在县域乡镇增设或迁建网点,目前全行县域网点达1.26万个,是全国唯一一家在全部县域都有网点的商业银行。持续深入开展“惠农通”工程,让农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便捷的金融服务。突出做好普惠农户、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各类主体信贷服务,为广大农村居民发展生产、增收致富提供全面金融支持。截至2023年6月末,农户贷款余额达1.04万亿元,是2013年末的7倍。
强化科技赋能,深入推进“三农”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
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为普惠金融注入新的发展动能,使小微企业融资这一世界难题在中国取得了重大突破。农业银行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对业务模式进行深度重构和全面再造,推动普惠金融向线上化、自动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形成了线上线下协同发力的新型数字化普惠金融发展模式。
丰富数字化产品体系。深度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对小微市场主体进行多维度、多场景精准画像,重构批量获客、自动审批、自主用信、集中风控的小微线上信贷模式,持续推出并不断丰富信用类、增信类、产业链类三大数字化产品体系——“小微e贷”,创新推出自助可循环的农户线上贷款“惠农e贷”,满足多场景融资需求。目前农业银行近八成的普惠贷款来自线上产品,“小微e贷”累计投放超3.2万亿元、累计贷款客户超200万户,“惠农e贷”贷款余额突破1万亿元、服务农户近600万户,线上产品为普惠金融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扩展金融服务渠道。拓展覆盖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等渠道的全天候、智能化线上服务,打造线上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平台“普惠e站”,将开户预填、授信测额、贷款申请、合同签订、综合服务等功能向线上迁移,为小微企业提供一站式、全流程金融服务。研发数字乡村云平台,搭建农村“三资”管理、智慧畜牧、乡镇治理等涉农场景。推出手机银行乡村版,加载涉农特色金融产品,县域手机银行注册客户达1.7亿户、月活客户超8600万户。打造小微金融专业支行、普惠金融专营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专业化、精细化服务。不断加大“惠农通”服务点建设力度,目前乡镇覆盖率已超90%。
构建智能化风控体系。建设覆盖风险识别、限额管理、风险预警、催收和核销全流程的风控体系,将数字化风控嵌入贷前、贷中、贷后各个环节,实时监测普惠金融业务运营情况,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前精准预警、及时处置。2020年,农业银行成立数字化风控中心,进一步提升了普惠信贷风险管理的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近年来,累计集中处理1000多万条任务线索,大幅提升了风险识别、预警、处置能力,为普惠金融的稳健发展筑牢了底线。
深化改革推动,持续完善“三农”普惠金融发展长效机制
农业银行持续优化完善普惠金融发展的“五专机制”,从信贷政策、资本管理、资源配置、激励约束、尽职免责方面倾斜资源,不断完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构建了一整套有别于大中型客户的差异化政策制度、业务流程与经营模式,有效激发了普惠金融发展内生动力。
建立差异化的政策制度体系。按照零售化、数字化、线上化思路,建立差异化的“三农”和普惠信贷政策制度体系,按年制定“三农”和普惠信贷政策指引,出台了二十余项“三农”信贷政策和一批区域信贷政策。制定专门的小微信贷业务和互联网小额贷款管理办法,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对小微企业进行“云评分”,创新线上化的贷后管理办法。实施差异化的信贷授权管理,设立“三农”和普惠产品创新基地,鼓励开展区域性特色产品创新。
完善差异化的资源保障机制。对“三农”和普惠金融业务实施专项考核,提升考核权重,引导分支行因地制宜做好“三农”普惠金融服务。优化经济资本管理,充分运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等政策措施落实对普惠小微、普惠涉农领域的信贷支持。单列“三农”和普惠信贷计划,足额保障“三农”和小微企业信贷需求。将固定资产、财务费用、薪酬补贴等向“三农”和普惠金融业务倾斜,激发基层经营动力。
打造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不断加快系统专业人才培养,单独制定服务小微群体的客户经理管理办法,针对相关从业人员实行资格认证,组建内训师队伍,丰富培训方式,分层分类培养客户经理、产品经理等服务小微群体的专业化人才。实施县域英才工程,加大乡村振兴帮扶干部选派力度,为服务“三农”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坚持多方联动,协同推进“三农”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十年来,各类新主体、新产业、新业态、新要素不断涌现,各类市场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多元。农业银行立足服务乡村振兴领军银行定位,依托大型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集团化运作优势,持续丰富“三农”普惠金融服务,努力满足“三农”普惠主体多层次、多样化金融需求。
深入推进银政合作。先后与农业农村部、科技部、文旅部、全国工商联等,围绕农业产业发展、农业科技、乡村旅游等领域开展专项合作。与农业农村部合作,开展信贷直通车活动,支持农业经营主体超70万个。深化***增信模式,与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合作推出“国担e贷”,与国家农担公司合作推出“农担贷”,缓解普惠小微群体融资担保困难。
积极开展行司联动。通过设立产业基金、开展债券承销和理财融资等多元化方式加大“支农支小”投入。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承销乡村振兴主题债券和地方专项债,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先后在江苏、海南等地参与设立多只乡村振兴基金,将现代农业、绿色产业等乡村振兴重点领域作为主要投资方向。围绕“专精特新”小微企业金融需求,推广“商行+投行”“融资+融智”等金融服务。
持续加强银企互动。与国资委辖属涉农央企开展共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助力央企投身乡村振兴领域;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型农产品专业市场等合作,构建“公司+农户”“专业市场+商户”等服务模式。依托大型核心企业,构建“融资融信+账款管理+支付结算”的综合化金融服务体系,为产业链供应链上小微企业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累计信贷支持企业10万户。
普惠金融发展方向及思考
一是坚持人民至上,不断拓展普惠金融服务广度和深度。目前金融机构普惠金融服务的重点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群体,农村地区、偏远地区、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服务仍然不足,老年人、残疾人、新市民、初创企业、困难学生、低收入人群等的金融服务仍然存在薄弱环节。金融机构要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金融资源向更广泛的普惠群体倾斜,将产品服务向更多的弱势领域延伸,不断拓展普惠金融服务广度和深度,使更多的普惠群体能够获得公平、安全、快捷的金融服务,让金融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二是坚持数字化道路,推进线上线下协同发展。数字技术的发展有效解决了银企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突破了传统小微业务发展的瓶颈。实践证明,数字化转型发展是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必由之路,普惠金融的发展必须坚持走数字化道路,不断加大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创新应用,持续丰富方便快捷、成本低廉的数字普惠金融产品体系,有效提升场景金融服务能力,进一步降低普惠金融业务成本,增强商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应该看到,线上化并不是普惠金融的全部,完全依靠线上化手段也存在局限性,应注意发挥传统线下方式在客户维护、情况核实、贷后管理和综合金融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不断优化线下业务流程,提高业务办理效率,为不易获得线上服务的人群提供优质的线下服务,有效扩大服务覆盖面,推进线上线下协同健康发展。
三是坚持均衡有序,建设普惠金融供给体系。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充分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构建竞争有序的普惠金融供给格局。大型银行应切实担负普惠金融“国家队”责任,积极探索实践,率先引领发展,鼓励向外输出相关经验和技术成果,为普惠金融总体健康发展贡献力量。股份制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可加大业务创新力度,均衡机构网点布局,打造差别化、专属化的产品和服务体系,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水平。地方法人银行可向基层聚焦,坚持服务当地、服务社区、服务村镇,回归普惠金融业务本源。大力发展新型普惠金融组织和市场参与主体,引导新型资本进入普惠金融领域,形成多样化的普惠金融组织体系,满足不同市场主体的多元化金融需求。
四是坚持系统观念,聚焦重点领域融合发展。普惠金融内涵丰富、外延较广,与科创金融、绿色金融、供应链金融等领域相互渗透,彼此影响。这些都属于重大国家战略领域,关系国计民生,关乎民族发展,通过与这些领域的融合发展和相互促进,普惠金融可以不断提升发展效率。例如,聚焦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需求,为科创企业提供针对性支持;将普惠金融与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结合起来,大力支持小微企业绿色升级改造、农业普惠主体绿色发展等,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大力发展数字供应链金融,有效整合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等信息,为供应链上下游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五是坚持统筹协调,强化普惠金融政策环境支撑。充分发挥***在制度设计、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引导作用,继续强化普惠金融领域政策支持。持续推进信用信息体系建设,加强各类平台信息整合和互联互通,推进数据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加快数据使用配套技术标准与规范建设,健全数据共享机制。进一步完善担保增信分险机制,推动***性融资担保机构发挥更大作用。实施普惠金融业务创新方面的差异化监管,对创新发展中出现的失误给予一定容错纠错机会,保护干事创业热情。强化数字金融监管,针对数字金融风险特点,加快健全有效的基础监管制度,为数字普惠金融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